金融保险行业新标配,这不了解你还谈啥发展?


云桥智联 “弈萂”公众号 2022年7月1日 专题报道

“保险+健康管理”模式正成为行业新标配,越来越多的险企开始深耕这一新赛道。平安人寿已在2021年4月7日就已推出“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打破以往单一的保险产品形态,通过“保险保障+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和风险保障需求。

01.jpg

银保监办发也早在2020年时发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文中支出保险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目的,是通过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促进疾病康复,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健康水平;丰富健康保险业务内涵,强化风险管理专业能力;促进健康服务资源的合理使用,优化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后续保险公司将在健康管理服务,是指对客户健康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控制疾病发生、发展,保持健康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就医服务、康复护理等提供服务。

02.jpg

中国保险市场近年来粗放型的竞争已至白热化,市场份额已有垄断趋势,中小型险企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掣肘,消费者的特定保险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随着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慢病高发,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社会压力增加,使完全健康的保险消费群体在保险市场比例下降,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血脂异常人口有1.6亿人,高血脂人口有1亿人,高血压人口有2.7亿人,糖尿病患者有9240万人,超重或肥胖症7000万~2亿人。中国有22%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有70%的人有过劳死风险,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慢性病患病率高达20%,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3%。随着政府“保险姓保”的政策引导,特定的非标准体、带病体、亚健康体保险消费群体成为保险市场的蓝海。

分析认为,保险公司针对“保险➕健康管理”的发展模式已逐步建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目前我国保险公司采用最多的是外包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健康保险机构通过与独立的健康管理公司签订服务购买协议来向客户提供所需的健康管理服务。其次是有保险机构直接投资设立医疗机构的自建模式。还有第三种共建模式,也就是商业健康保险机构投资参股现有健康管理等医疗机构,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来开展合作。

03.jpg

目前国内市场基础逐步完善,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国内健康服务领域发展进入快车道,科学的健康理论、体系基础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结合数字化技术及科技高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普遍成熟,新的健康、医疗技术不断投入应用,大大丰富了从数据采集、疾病筛查、风险评估到疾病防治的工具。医疗、健康险数据已成规模,保险行业不断融入新科技,银保监已建立全行业足够规模的健康险承保和赔付数据库,以及疾病发生率数据库,同时也与社保、医疗机构方面建立了数据链接,可以获取与健康相关的大数据支持,针对不同患病风险的客户,通过分析其健康数据进行差异化定价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基于健康管理服务为基础,针对特定人群、特种行业、特殊场景下的健康险产品创新也成为了保险差异化竞争的蓝海。加之互联网医疗生态圈推动下的健康管理是被严重低估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发展可能改变保险行业过去“销售驱动”的模式,逐步升级为 “销售+服务共重”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保险公司的增长驱动力,且加深行业护城河。随着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落实到具体行动,国民对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保险保障的关注度还会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在提供传统风险管控的同时,应该承担起整合健康服务资源、管理客户健康发展曲线的职责。

04.jpg

近年来,我国重疾发病率持续走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而“看病难”“因病返贫”等现实痛点依然普遍。国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对单纯保险保障产品之外的配套健康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多。保险产品不再只是一纸保单,而是聚合更多的服务。这也是寿险业尤其是重疾险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格局下,险企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破局之路。

原创文章转载请加微信:wenxi-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