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帖士|警惕!“毒素”在身边


云桥智联 “弈萂”公众号 2022年8月12日 健康资讯

Ø 生物毒素:生物体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低剂量水平即具有活性,叫做生物毒素。如蜜蜂释放的蜂毒,水母释放的刺胞毒素等防身自卫使用的武器。

Ø 无孔不入的毒素:食品污染,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长期接触不能及时代谢,蓄积在体内易引起慢病发生。

Ø 身体的代谢产物,应该排出却没及时排出的物质。

总结:重视那些用不上又排不出的物质。

亲水还是亲脂,各有不同:

水溶性毒素:可直接从尿液、胆汁排出,如人体代谢产生的尿酸,肌酐,尿素等,要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

01.jpg

脂溶性毒素:必须经过生物转化变成水溶性化合物才能排出。具有高度亲脂性,易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也很容易在脂肪组织内富集,如曾经大面积用于农作物生产的有机磷农药。这种农药不溶于水,可以防止雨水冲掉失去作用,但这也造成很难清洗,进入体内亲脂性又很强,轻易就能穿过细胞膜,对人体造成伤害。基于这个原因,这类农药目前已经很少使用了。

自有还是外来,各有不同:

内源性毒素:代谢产物如乳酸、酮酸、尿酸、自由基等,中间产物如同型半胱氨酸,还有待灭活的激素、神经递质等。与代谢相关。

外源性毒素:常见的包括生物异源物质和重金属。

生物异源物质:是指从外部进入生物系统的具有化学性且对生物体有害的物质,通常是人为引入环境的物质。换言之,是我们人类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物质,并不是自然界本身有的物质,如杀虫剂、化学污染物、塑化剂等,也被称为“持续性有机污染物”。

02.jpg

Ø生物异源物质很难降解,一般要一个世纪左右才能生物降解,所以在自然界中会持久存在。

Ø生物异源物质大多是脂溶性化合物,会穿过细胞膜在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累积,而且会在食物链最高级生物的组织中高浓度的累积。人类站到了食物链的最顶端,吃穿住用极其广泛,因此在人体蓄积的浓度更高。

Ø生物异源物质大多是半挥发性物质,可以在空中旅行数千公里才分解,环境分布是全球性的。


03.jpg

重金属毒素: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称为重金属。从环境污染角度主要是指汞、镉、铅、砷等具有明显生物毒性的重金属。

加拿大北部原住民是以海鱼、海豹、海象等生物为食,远离现代社会,没有直接接触的生物异源物质,但因为水域污染,生活在其中的海鱼、海豹、海象等海洋生物不可避免的体内含有大量的生物异源物质,以此为食的原住民自然也无法避免。

也就是说生物异源物质,不是谁使用谁才受影响,而是谁使用全球生物包括人类都会受影响。

04.jpg

生物异源物质的“研发”:

Ø 有机磷农药作为神经毒气被研发

Ø 苯氧除草剂是为了摧毁日本的水稻作物而研发

Ø 二战结束后,人们发现这些化学物质竟然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农业生产带来各种好处”

Ø 通过工业生产制成清洁剂,护肤品、染发剂、洗漱用品、塑化剂,杀虫剂,除草剂等等,进入千家万户。

正是这样的广泛使用,我们人类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让地球的生态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5年的蔚蓝色地球和2020年的灰蓝色地球

“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如何远离生物异源物质和重金属毒素?敬请期待下一专题。

05.jpg